檢測到您當前使用瀏覽器版本過于老舊,會導致無法正常瀏覽網站;請您使用電腦里的其他瀏覽器如:360、QQ、搜狗瀏覽器的極速模式瀏覽,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瀏覽器。
下載Firefox無數的事實不斷提醒著我們,歷經千萬年的進化而存在至今的各種生命體中時刻充滿著精妙優美、高效和諧的生命活動。而作為生命體基本功能單元的細胞,雖然尺寸非常微?。ú溉閯游锛毎话阍趲资⒚祝?,但具有豐富多樣的區室化結構(細胞器等)和數量眾多的大分子復合物,以實現生物學功能的精確調控?,F代生物學的理論基石——細胞學說(cell theory,1838年-1858年,由施萊登、施旺提出,魏爾肖完善)誕生至今已經將近兩百年,我們仍然無法徹底解析任一細胞在穩態/應激條件下的分子水平精細結構,自然也無法隨心所欲地改造/控制細胞,實現人類健康和社會進步的宏偉目標。
程序性死亡是細胞命運決定的關鍵一環,很可能是細胞個體所做出的最重大的抉擇。單個細胞的死亡并不意味著終結,而常常是在生理病理過程中以多種多樣的方式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影響。人類已經發現了多種程序性細胞死亡模式,如凋亡(apoptosis)、壞死樣凋亡(necroptosis)和焦亡(pyroptosis)等,其復雜的調節網絡顯示著細胞對于死亡這一終極抉擇的慎重。我們對于這種精細調控的理解相當程度上來源于經典的炎癥明星分子——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所介導的細胞壞死樣凋亡。該刺激信號能夠促使關鍵蛋白RIP1和RIP3形成壞死小體復合物(necrosome),進而招募并激活下游分子MLKL,后者轉位到細胞膜最終導致細胞死亡。壞死小體作為細胞壞死樣凋亡的重要信號處理樞紐,涉及到多個核心分子(RIP1/RIP3/MLKL)的招募激活和信號放大/轉變等復雜過程。常規共聚焦熒光顯微鏡的結果顯示細胞死亡過程會產生大小不等的壞死小體點狀信號(necrosome puncta),提示該信號樞紐很可能存在動態組裝過程。雖然早期的體外結構分析揭示了RIP1-RIP3 RHIM結構域的淀粉樣特性(Cell. 2012,150:339-50),壞死小體在細胞中是如何精準處理復雜信號,進而決定細胞死亡命運,仍然是一個未解的謎團。
韓家淮院士和陳鑫團隊長期聚焦于細胞程序性死亡的分子機制研究,尤其擅長從成像角度解析重要分子的功能模式(MLKL, Cell Res. 2014,24:105-21; GSDMD, Cell Res. 2016,26:1007-20)。在一次次仔細觀察細胞死亡的形貌變化過程中,他們逐漸對細胞壞死樣凋亡的核心樞紐——壞死小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借助于蓬勃發展的超分辨成像技術(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該團隊嘗試了多種目前較成熟的技術流派(SIM,Airyscan,STED),最終聚焦于由哈佛大學莊小威實驗室發展并命名的單分子定位超分辨成像技術(STORM)。歷時8年,首次在細胞原位揭示了壞死小體納米尺度的組裝特性以及該組織結構對細胞死亡信號的決定作用。相關工作以《Mosaic composition of RIP1-RIP3 signalling hub and its role in regulating cell death》為題,2022年3月7日發表于Nature Cell Biology雜志上。
在這一工作中,團隊成員首先對STORM成像全流程進行細致優化,在生物樣本上實現優于常規共聚焦顯微鏡10倍以上的分辨率(13-18 nm定位精度)。其次,成功觀察到死亡細胞中的壞死小體由初始點團樣結構演化為規則的棒狀結構(直徑約50 nm,長度約200~600 nm)的組裝模式,并且在該規則棒狀結構中呈現出明顯的由RIP1/RIP3組成的馬賽克狀分布。進一步的分子機制研究揭示了只有馬賽克分布中的RIP3區域滿足一定的尺度要求(如四聚體及以上),才能有效地誘導下游效應分子MLKL發生多聚化,進而靶向細胞膜導致細胞死亡發生。通過抑制關鍵因子RIP1的激酶活性可以阻礙壞死小體的有序馬賽克樣棒狀結構的產生,抑制細胞死亡。有趣的是,RIP3激酶活性缺失導致的細胞死亡模式轉變(necroptosisàapoptosis)也有賴于該結構中的RIP1多聚化程度,提示團隊發現的壞死小體馬賽克樣組織結構很可能是細胞內控制死亡方式的信號選擇模塊(signaling divarication)。上述結果在細胞原位揭示了關鍵信號樞紐納米尺度上的組織特性及其對信號傳遞/放大/轉換的貢獻,為未來發展特異性抑制程序性細胞死亡的干預手段提供新的思路。
細胞內存在數量眾多的生物大分子復合物(分子量在MDa,甚至百MDa以上),都是控制生命活動的核心功能樞紐,如DNA復制/轉錄起始復合物、mRNA翻譯起始復合物、核孔復合物和細胞器膜上的各類轉運復合物等。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single-particle cryo-EM)是目前解析蛋白質結構的利器,但面對細胞內這些結構巨大、成分復雜、高度異質的功能復合物仍存在較明顯局限性。韓家淮院士和陳鑫團隊的工作證明納米尺度光學成像是解析此類大型生物大分子復合物的組織特征和功能模式的可行方案之一。未來隨著前沿成像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如單納米分辨精度顯微鏡、冷凍斷層掃描技術(cryo-electron tomography, Cryo-ET)等,人類終有一天將能夠清晰地觀察到時刻運轉著的,神奇的生命內在規律。
該論文的第一作者為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陳鑫副教授,韓家淮院士和陳鑫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廈門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帥建偉教授團隊為圖像數據處理提供了重要的幫助。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醫學科學院創新基金、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等的支持。
論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6-022-00854-7
BioArt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NkMwUsDJ8aywXAxAKmQTWA
科學網-小柯生命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04qxO9-m50fasyLTZIggRA
(文/陳鑫;圖/萬芷辰)